
膠東在線1月28日訊(記者 王向榮 孫晨彭 通訊員 郭健 劉楊)建所64年,152項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3項全國科學大會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獲得授權專利共247項,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集體、北斗二號衛星工程建設突出貢獻集體,這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13所。近日,由煙臺市委宣傳部組織的煙臺市“凝心聚力抓項目”采訪團一行走進航天513所,實地探訪研究所的發展情況。

追隨共和國腳步,踏踏實實向前走
1958年,513所成立于天津。
1965年,為響應國家“三線”建設號召,整編制內遷山西太谷,與中科院沈陽科學實驗裝備廠(搬遷山西部分)共同成立山西科學儀器廠,開啟513所三線建設二十年的歷史。三線建設期間,研制車載、船載(遠望號測量船)、地面和星上遙測設備,參與了“331”等任務,科研力量雄厚、加工技術精良、“有研有產”,是我國空間和地面遙測領域的骨干力量。
1986年,549廠主要技術力量由山西太谷搬遷至山東煙臺,又一次開始了新的創業歷程?朔D苦條件,圓滿完成了東方紅二號甲、東方紅三號、攝影定位返回式衛星及風云二號氣象衛星等相關設備的研制任務。
1991年,513所芝罘區幸福園區科研主樓竣工,科研條件開始得以改善。參與我國自行研制的絕大部分宇航型號,廣泛應用于衛星、飛船領域,建成了完整的適應宇航要求的電子產品科研、生產、試驗體系。
2009年,遷入高新南區,2020年11月,高新北區啟用。目前形成宇航、軍品、微電子和航天技術應用四個業務板塊,是我國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和北斗導航衛星骨干研制單位,宇航級電子產品主要供應商,國內領先的商業衛星研制單位,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高舉航天大旗,以國為重全面發展
513所是航天電子產品重要研制單位。近年來圓滿完成多項國家重大航天任務,開展關鍵技術攻關,以綜合電子與信息系統、測控通信、數據管理、電源管理為代表的電子產品,廣泛應用于我國載人航天、探月、北斗衛星導航等重大航天工程,以及通信、遙感、高分、深空探測等領域。
513所還是國內重要的防務產品供應商。在防務裝備領域,研制的加密器、測控終端、數據采發組合等50余種貨架產品,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高品質產品,為建設航天強國貢獻重要力量。
513所積極努力推動國防科大、山東省科技廳和煙臺市人民政府四方共同成立了山東省微納衛星與脈沖星導航示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推進山東省衛星制造和導航產業的發展。
隨著軍轉民重點產業項目的推進,513所不斷向產業下游發展,搶抓國家自主可控戰略機遇,開展高端元器件、原材料的產業培育,成立山東航天微電子中心,已建成6條國軍標生產線,宇航/軍用產品體系逐步完善,未來進一步做大產業規模,做大國內市場,開拓國際市場。

立足煙臺協調發展,努力建設世界一流軍工電子企業
航天513所現有芝罘所區、高新區南區、高新區北區三個園區,擁有宇航及軍品研制的全部資質,具備完整的宇航和武器電子產品研發、生產、試驗體系,以及向上下游拓展與轉化的產業鏈條。航空航天產業是高新區重點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得到了高新區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航天513所在發展成為航空航天產業的骨干企業的同時,也見證了高新區的發展。
目前,航天513所已與煙臺市開展合作多個衛星應用項目:環渤海經濟區衛星互聯網系統應用示范項目以實施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為契機,以海工裝備、信息化、物聯網等設施裝備為支撐,突出國家衛星互聯網工程覆蓋廣、接入能力強等優勢,全面支持現代化海洋牧場、航海運輸、漁業生產等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智能監測系統實現基于大地域的海洋水文數據、水生生物生長信息、海洋牧場作業信息等海量數據采集、匯集、分析和服務,支撐海洋漁業企業生產、智能化管控,政府監管部門科學化指導,實現漁業信息透明化;依托高分煙臺數據中心打造農業遙感應用服務平臺開展國土、農業、林業、海洋、水利等領域應用示范與成果推廣,推動高分數據區域應用發展,打通空間信息應用產業鏈,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空間信息服務。
在下一步發展中,航天513所將立足自身實際,遙相呼應,協調發展,2040年時,要力爭做到核心技術能力全面提升,核心產品技術競爭力持續增強,在型號產品配套中具有顯著技術優勢,全面建設世界一流的軍工電子企業。